当前位置: 首页  >> 环保  >> 查看详情

中国绿发与中国建研院深化合作 打造绿色低碳科创平台

来源: 新华网   日期:2022-04-21 12:20:27  责编:娟子 刘玉辉 
分享:

   4月20日,中国绿发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服务“碳达峰 碳中和”战略实施,双方将联合打造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平台,共同推进绿色低碳新技术研发,打造绿色低碳建筑及园区等标杆示范工程,开展设计、规划与咨询等领域合作,合力推动建筑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据悉,双方将以知识共享、创新联盟、产研结合等形式开展科技攻关,共同推进绿色低碳新技术研发。依托中国绿发绿色能源、低碳城市和绿色服务产业,双方将联合申请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研发专项课题。聚焦绿色零碳低碳技术、综合能源应用及数字化等,重点在绿色建筑、低碳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及健康建筑等方面形成分地区适用的梯级解决方案。从智能化控制及管理角度,加强碳中和建筑技术、碳数据服务等领域技术研发,开发低碳科技数字化服务平台。

   同时,双方将在溧阳、文安、千岛湖等地区,共同开展低碳节能类建筑、绿色建筑及健康建筑技术科研成果转化,联合打造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绿色低碳园区、健康社区等示范项目。

   建筑行业是碳减排的主战场之一,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推进节能减排降碳,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总体目标意义重大。作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践行者、推动者和引领者,中国绿发通过发起建立低碳建筑产业联盟,建设低碳供应链,推广绿色施工技术和标准,深化低碳、智慧管理运营模式等路径,推动全产业链向低碳化方向迭代升级。

   中国绿发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绿发将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大力实施零碳建设科技研发创新,在建和新建项目全面推行绿色建造工艺和绿色低碳建材,全线打造绿色低碳建筑,发挥产业影响力和带动力,全力争当低碳建筑产业链“链长”。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生活消费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生活消费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中国生活消费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生活消费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中国生活消费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中国生活消费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中国生活消费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 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中国生活消费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zgshxfw@126.com 手机:13910910492(含微信)QQ:1176602562

相关新闻

  • 风能太阳能短期预报产品 助力能源保供与“双碳”目标

       3月15日,中国气象局正式面向全国气象部门下发风能太阳能短期预报产品。该产品将有助于推动我国新能源行业发展,助力能源保供、实现“双碳”目标。   风能太阳能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离不开对风场、短波辐射等气象要素的精准判断。此次下发的产品涵盖开展风功率、光伏发电功率预报所需的气象要素,如边界层不同高度的温度、湿度、风场,以及到达地表的短波辐射、地面气压、降水量等;时间分辨率为15分钟,空间分辨率为9公里,预报频次为每天1次,可预报时间达126小时。各地气... [阅读]

  • 绿色低碳,就是“弯道超车”的发展密码

       昨天,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开启。8位全国政协委员通过网络视频形式接受采访。其中,绿色低碳转型、绿色发展密码等,成为他们聚焦的热点。   全国煤电改造后,每年减排1.1亿吨   “服务降碳,央行一直在行动,金融一直在行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金鹏辉表示,现在央行正构建新的转型金融体系,将会对包括煤炭在内的传统化石能源低碳转型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金鹏辉介绍,过... [阅读]

  • “碳”索之路,如何实现“先破后立”?

       “一年多来,我国统筹有序推进‘双碳’工作。加快完成顶层设计,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双碳’工作的意见和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并陆续出台重点领域的实施方案,已经完成了17个省份‘双碳’实施方案的衔接。”与此同时,在沙漠、戈壁、荒漠规划建设4.5亿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这在我们国家历史上是最大规模的。”何立峰透露。   20... [阅读]

  • 氢能利用再添“安全卫士” 新型传感器实现氢气秒级响应

       近日,传感器领域的重要期刊《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上线了一篇重要论文,展现了氢气传感技术的新进展。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超声学实验室研究员王文带领课题组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与南开大学教授杨大驰团队合作,将微纳声表面波器件技术与钯镍纳米线氢敏材料相结合,提出并研制了一种具有秒级响应、高灵敏和低检测限的新型声表面波氢气传感器。   目前氢传感技术难以满足实用需求   2019年仲夏之际,全球在20天内发生了3次氢气相关的爆炸事件。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