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查看详情

《土里不土气》:知识农夫的里山生活

来源: 光明日报   日期:2022-09-06 09:17:21  责编:娟子 刘玉辉 
分享:

   看到《土里不土气》这个书名,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成语“土里土气”。在新华字典里,“土”是“本地的”和“不时兴”的意思,“里”是人居住的地方,而“气”则除了自然之“气”外,还有“精神状态”和“作风”之义。长期以来,在中国本土,人们是习惯以“洋气”来和“土气”进行比对的:“洋”是外国的,是“时髦”,是现代化的,同时也是现代人所追求的。于是,顺理成章地,人们把生活在灯红酒绿中并且穿戴入时的城市人看作是洋气的;反过来,则会把成年和土疙瘩打交道的没出过乡里的农民看作是土气的,他们生活和劳作的地方更是散发着土味的。但是,为什么本书的作者偏要说“土里不土气”呢?关键是副标题:《知识农夫的里山生活》。

  这本书是两位80后青年对自己七年自耕自食的田野生活的记录。这本书里,里山是作者的家园,距北京市中心七十公里。作者解释说,“里”指人们生活的群落,“山”则表示围绕在这些群落周边的丘陵浅山。作者是这样描述他们自己的里山的:面积30亩,小一半是农地、果园、人居和养殖区(有200多只鸡,30只羊,5只鹅,3只兔,还有2只猫和5条狗),多一半是未开垦的山林;五分钟可至邻家,五十分钟可行至村中超市,超市边是最近的公交车站。可见,这个里山可不是汉语里的里山——老林深山,它是充满着烟火气的鸡飞狗跳的农家庄园。

  在这里,春种夏长,秋收冬藏,里山和它的邻居农户都遵循着四时运行的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里山农夫的生活亦似与本地乡民无有异样。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这里,这对年轻人面朝土地背朝天,勤勤恳恳地劳作在土地上。他们不仅学会了各种农作技艺,也熟悉和适应了当地的生活习俗。然而,我们一定不要忘了,这是一对“知识”农夫!在书中所展现的里山,有几处显然是知识农夫所成就的不同于毗邻的景观。且举两例:

  湿地;里山及其毗邻属干旱区,既无泉亦无溪,农田浇灌和人畜饮水及生活用水皆靠汲井打水和水窖贮水。为了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断水,也为了节水,这对知识农夫设计了雨水收集管道,经过过滤后的雨水,不仅可以浇地,同时还可供家畜饮用和生活用水。两个年轻人再接再厉,又建成了灰水(不含粪尿的生活废水)沉淀池。经过处理后的废水被引入挖掘好的低洼之地,再有自然雨水的加入,几年下来,这片洼地竟然变成了一片芦苇摇曳蛙声迭起的小沼泽,堪称这片干旱区的小绿岛。

  旱厕;凡是有过农村生活或偏远地区旅行的人,大多都遭遇过入旱厕时的尴尬。现在,无论城乡,凡是有条件的地方,都有了抽水马桶,从而也少了旱厕所带来的种种烦扰。作者蚊滋滋下定决心要和伙伴长角羚建一个不臭不脏没苍蝇的旱厕。立意是明确的:不能让黄金肥料——人粪尿被水冲走。要让靠土地中生长出来的东西吃喝的人们,把排泄出来的污物还给土地,滋养土地。这样的物质循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已被人抛弃并忘记了。但是长角羚和蚊滋滋重新拾起了它,在里山建起了独特的生态旱厕,让人粪尿回归了土地。

  这两个例子从表面看,可以被认为是知识农民和一般农民的不同。毋庸说,做这种事情不仅要费脑筋而且要费力气,同时要花更多的时间。两位知识农夫的行为,就如他们放着钱不挣,偏要上山当农民一样,会令许多人不解。但是,上述的所作所为,仅靠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种更深沉的意识——生态学意识,一种土地共同体意识。显然,正是这种意识使这二位青年自愿回归土地,并以土地共同体的普通一员的资格,为维护土地的健康情愿付出更多的精力和体力。他们将这一自古就有萌芽的,但只是在现代才逐渐完备的生态意识注入到了土里土气的山村,让它散发出了更清新更文明的现代气息。就此而言,里山可谓“不土气”。

  读这本书时,常想起《沙乡年鉴》的作者——美国生态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1935年,他在威斯康星河畔以极低的价格购买了一个废弃的农场,距离麦德逊市五十英里。在此后的十多年里,这个农场成了利奥波德和他的家人在周末和假期躲避过分现代化城市的“净土”。正是在这里,通过努力恢复其生态平衡的实验,在和土地打交道的过程中,利奥波德形成了一种高尚的对待土地的谦恭态度。他在《沙乡年鉴》的序言中说:“土地是一个共同体的感念,是生态学的基本感念。但是,土地应该被热爱和被尊敬,却是一种伦理概念的延伸。”《土里不土气》的作者正是这一观点的实践者。他们在繁重的劳作间隙写出了这样一本书,从而也为那些向往田园生活的人们提供了经验和感受。(作者:侯文蕙,系青岛大学教授,环境史研究学者)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生活消费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生活消费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中国生活消费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生活消费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中国生活消费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中国生活消费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中国生活消费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 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中国生活消费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zgshxfw@126.com 手机:13910910492(含微信)QQ:1176602562

相关文章

  • 《大地之上》:捕捉当代农民的精神成长

       王方晨的《大地之上》是一部反映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长篇小说。它以全国丰茂生态农业组织入驻大河湾香庄为背景,叙写村民们在乡村干部李墨喜带领下,在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地上建造新城并开启新生活的故事。《大地之上》以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丰富的细节,生动描绘了基层乡村的真实生态,敏锐捕捉当代农民的精神成长,揭示出当代农村的沧桑巨变。   作为小说的核心情节,现代农业组织入驻大河湾香庄,折射了祖国大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小说中,塔镇最早消失的村庄佟家庄,伴随着改... [阅读]

  • 《四合如意》:社交媒体中的“人”与“情”

       张怡微的最新小说集《四合如意》洋溢着浓郁的当代气息与现实感觉,微信、豆瓣、拼多多等日常软件进入小说的叙事空间,交织出社交媒介与人之生存的复杂关系。“情感”是破解这个关系网的关键。它在社交媒介的世界里表现出膨胀与贫瘠的双重面向:铺天盖地的情绪洪流与相顾无言的不知所措。在这亦真亦假之间,张怡微用“情感真实”戳破“如意”的一厢情愿,展示生存的残酷与人性的幽暗,在人物的“抒情限度”中... [阅读]

  • 《从师记》:刘跃进笔下的师生情

       古典文学专家刘跃进的回忆性散文集《从师记》记述的是一位七七级大学生在时代浪潮中勤奋读书、不断从师问学的成长历程。特殊时期的文学梦想,黄湖农场的“干校”生活,1977年12月的高考经历,南开大学、杭州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求学与工作岁月,在作者笔下一一展开,感情充沛,引发读者深深的共鸣;追忆与叶嘉莹、罗宗强、姜亮夫、曹道衡、傅璇琮、魏隐儒等良师益友长期交往的点点滴滴,彰扬俞平伯、王伯祥、吴世昌、吴晓铃等前辈学者的为人风范和学术业绩,定格了... [阅读]

  • 孟繁华:对文学的期待,不能像收庄稼似的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具有广泛影响的著名评论家,孟繁华20世纪80年代步入文坛,即引起关注。自90年代以来,他的《文学革命终结之后——新世纪文学论稿》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众神狂欢》《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三卷)等主要著作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着当代文坛。   一直以来,孟繁华以朴素的评论之笔,开掘当代写作的更多可能,他的不少文章令众多文学爱好者津津乐道。   前不久,在《草原》举办的生态文学论坛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