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  >> 查看详情

校园贷“刹车” 已发放贷款原则上不进行展期

来源: 证券日报   日期:2021-03-22 10:47:20  责编:刘玉辉 
分享:

3月17日,银保监会官网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小额贷款公司要加强贷款客户身份的实质性核验,不得将大学生设定为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目标客户群体,不得针对大学生群体精准营销,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

  小花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通知》从金融营销、贷款审核、贷后管理等角度对机构向大学生发放贷款进行了全面而详实的监管,既有利于明确监管思路,也能够符合行业实际,便于机构参照执行。”在苏筱芮看来,此份文件体现了监管部门“开正门、堵偏门”的思路,一方面加大对非法放贷机构的打击,一方面则规范了持牌金融机构的金融营销宣传,从事前环节提早介入,有利于更为精准、高效地防范诱导大学生过度借贷之现象。

  非持牌机构禁止对大学生放贷

  具体来看,《通知》禁止小贷、非持牌机构对大学生放贷,放贷机构外包合作机构要加强获客筛选,不得采用虚假、引人误解或者诱导性宣传等不正当方式诱导大学生超前消费、过度借贷,不得针对大学生群体精准营销,不得向放贷机构推送引流大学生。

  《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也要审慎开展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建立完善相适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预警机制,加强贷前调查评估,重视贷后管理监督,确保风险可控。

  业内人士普遍表示,收紧大学生互联网贷款十分有必要。

  苏筱芮表示,违规校园贷屡禁不止,一是由于校园贷款市场广阔,学生群体的资金需求持续存在;二是大学生群体缺乏辨识能力,容易落入诱导宣传陷阱,文件提出“大力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不断完善帮扶求助工作机制”以及“全面引导树立正确消费观点”三项措施,既可以防范事前风险,也能够营造良好的金融消费环境。

  中国(上海)自贸区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刘斌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大学生放贷存在风险较大,第一大学生没有正常的还款来源,对机构方而言容易产生坏账;第二,后期催收管理不善,会对大学生产生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第三,大学生自控力不强,容易被诱导贷款,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已发放贷款原则上不进行展期

  而对于已发放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通知》要求,一是要督促小额贷款公司制定整改计划,已放贷款原则上不进行展期,逐步消化存量业务,严禁违规新增业务。二是要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排查,限期整改违规业务,严格落实风险管理要求。

  同时,通知的下发,也意味着一些以大学生为主要客群的小贷公司、互联网平台将受到重大冲击。

  刘斌指出:“可以说《通知》对小贷公司的业务做了更多的严格要求,金融机构的合规校园金融业务,或将成为 ‘校园金融’市场的主力军。”

  此外,记者注意到,早在2017年,监管部门就曾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对校园贷款的行为作出规范。

  刘斌认为,相较而言,此次《通知》,对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作出了进一步的规定。“第一,不允许精准营销大学生群体;第二,不能诱导大学生申请消费贷款;第三,严格落实大学生第二还款来源和个人征信;第四,明确把小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纳入整治范围。”

  此外,《通知》要求,各地在前期网贷机构校园贷整治工作的基础上,将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各类放贷机构纳入整治范畴,综合运用网站监测、资金监测、现场检查、数据分析等各类手段,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的监督检查和排查力度。同时,将加大对非法放贷机构的排查和打击力度。

  苏筱芮提醒称,对于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将大学生设定为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目标客户群体”“不得针对大学生群体精准营销”。从主观上来说易于操作,但如何实质性审核识别大学生身份,则考验机构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水平,一些机构审贷环节较为粗放,不能够准确识别大学生群体,后续执行效果有待观察。

  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对此表示认同,他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如何甄别新增客源是否是在校大学生身份仍是难点。”他认为,将目标客群上调至年龄到23岁以上,可避免大部分在校大学生的贷款申请,再加以更严格的审查力度,或许是可行方案。但他也表示,如此一来,一些机构将面临显著的客源减少的情况。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生活消费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生活消费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中国生活消费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生活消费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中国生活消费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中国生活消费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中国生活消费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 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中国生活消费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zgshxfw@126.com 手机:13910910492 13911566744(含微信)QQ:1176602562

相关新闻

  • 金融支持碳中和 债券市场动作频频

       各方金融力量正合力拥抱“碳中和”浪潮。昨日,国家开发银行在北京面向全球投资人发行首单“碳中和”专题绿色金融债券,迎来市场追捧。   据悉,该期债券首场发行规模为192亿元,期限为3年,发行利率为3.07%,认购倍数达8.19。首场发行定价后,国家开发银行通过商业银行柜台对首场发行的债券追加发行8亿元。这是目前全市场发行额最大的专项用于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绿色债券。   据统计,从2月9日到3月17日,共有23只... [阅读]

  • 百亿级私募今年来半数亏损 抗跌产品坚持绝对收益“打法”

       近日,百亿级私募最新业绩出炉。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有八成以上的百亿级私募取得正收益。不过,春节长假后A股市场持续调整,多家百亿级私募的产品业绩转盈为亏。截至3月12日,公布净值的百亿级私募产品今年以来平均收益仅为-3.9%,正收益占比下降至五成。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抗跌型私募的共同点是敢于放弃“泡沫”,同时坚持绝对收益“打法”。   百亿级私募平均业绩转负   春节长假后,A股急转直下,机构重仓股遭遇重挫,百亿级私募业... [阅读]

  • 重大疾病保险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严重,重大疾病在几乎所有人群中的发生率都在逐年上升,凸显为不断年轻化的趋势。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人的一生中,患重大疾病的概率高达72.18%。一场大病对个人及家庭都将带来巨大的冲击,如何加强健康保障、防止 “因病返贫”因此成为主要的民生问题。 重大疾病保险的相关定义    首先,需要解释重大疾病的含义。重大疾病是指医治时间较长、花费金额巨大,较长时间内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 [阅读]

  • 疫情下,公众责任保险未来发展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重大疫情,迫切需要强化社会公众的责任担当意识。由此需要强化公众责任的承担,推动公众责任保险的完善和发展。    防控重大疫情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泛的人员参与。然而各项工作繁多复杂,难免会出现工作谋划不周、举措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因此,国家财政承担着巨额的损耗,政府也肩负着巨大的对社会公众的责任。又由于新冠病毒依靠飞沫传染不易防控、患者潜伏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