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查看详情

张继《枫桥夜泊》理惑:月落乌啼是何时?

来源: 光明日报   日期:2022-09-09 09:32:54  责编:娟子 刘玉辉 
分享:

   张继《枫桥夜泊》家喻户晓,今通行本皆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及普及读物中,皆与此同。虽读者对此诗交口称好,然而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却鲜有人作深入思考。如:一、“月落”无定时,如何利用周围的物色给它以准确的时间定位?二、苏州河畔本无枫树,诗人何来“江枫”之吟?三、既然是“月落”之夜,何能辨识江边的树种?四、“愁”在何处?诗人何得对“愁”而眠?这诸多问题,皆直接影响着对诗意的正确理解。特别是“月落乌啼”,若不能准确定位,便会导致整首诗叙事逻辑上的混乱和事物之间的矛盾。

  关于“月落乌啼”的时间,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夜半”时分,与最后一句“夜半钟声”相呼应,如施蛰存云:“因为严寒,乌鸦都无法睡眠,所以还在啼唤。半夜里已经月落,想必总在深秋或初冬的上弦。”(《唐诗百话》)刘学锴云:“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色和感受。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有密切关联的三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唐诗选注评鉴》)另一种认为应指天将曙时,如元杨士弘《唐音》十四卷云:“说者不解诗人之活语,乃以为实半夜,故多曲说。殊不知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乃欲曙之后矣,岂真半夜乎?”清代黄生也称:“从夜半无眠至晓,故曰钟声太早,搅人魂梦耳。”但诗首言将晓,末写夜半,非常理之叙事,故黄生又认为此乃“章法之倒叙”,“此已晓追写昨夜之况也”(《唐诗评三种》)。

  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有不妥。若为夜半,次句提及“江枫”,夜色黢黑如何能辨得江边树种?而且“乌啼”多在黄昏归巢或天亮觅食时,如明贝琼诗言:“风林日落乌争噪”(《城南绝句》),宋宋庠诗言:“城阙曙乌啼”(《送静海高薄》)。虽古乐府有《乌夜啼》曲,但那毕竟是非正常状态,“夜半”实非“乌啼”之时。《旧唐书·音乐志》曰:“《乌夜啼》,宋临川王义庆所作也。元嘉十七年,徙彭城王义康于豫章,义庆时为江州,至镇,相见而哭,为帝所怪,征还宅,大惧。伎妾夜闻乌啼声,扣斋阁云:‘明日应有赦。’其年更为南兖州刺史,作此歌。”正是因为乌平时不夜啼,所以夜啼才会被认作一种预兆。但若将“月落乌啼”定位在天拂晓时,从常理上看虽没问题,然而将本诗整体考虑,却出现了叙事上的矛盾:首句天亮,次句就寝,三四句夜半,这种混乱的叙事状态无论如何都是说不通的。尽管黄生认为此乃倒叙写法,但实在不符合拂晓早发之人的匆忙心境。清王端履认定首句写平明时,而又深感其“律法未免太疏”,于是调整其序,将诗改写为:“羁客姑苏城外船,江枫渔火对愁眠。夜半钟声寒山寺,月落乌啼霜满天。”(《重论文斋笔录》卷九)此种改写,叙事逻辑是顺了,可是诗味却少了许多。

  笔者认为,“月落乌啼”最合理的时间定位应该是黄昏。这不仅由“林空噪暮鸦”的自然现象可以证明,而且从第二句中也可以获得印证。今本第二句作“江枫渔火”,如果对事物作情景还原,便会发现其问题所在。因苏州城外的江边,根本就没有枫树!尽管今所见到的绝大多数版本,包括唐人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皆作“江枫渔火”,但毕竟与事物本身相违。幸好宋人旧籍中发现了另一种版本。南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吴曾《能改斋漫录》、胡仔《渔隐丛话》等,录此诗“江枫”皆作“江村”。在寒山寺俞樾所写刻的诗碑碑阴,有附记八行,其云:“唐张继《枫桥夜泊》诗脍炙人口,惟次句‘江枫渔火’四字,颇有可疑。宋龚明之《中吴纪闻》作‘江村渔火’,宋人旧籍可宝也。”又附有七绝云:“幸有《中吴纪闻》在,千金一字是‘江村’。”碑侧有江苏巡抚陈夔龙题记,肯定俞樾之说云:“《中吴纪闻》载此诗作‘江村渔火’,宋人旧籍,足以依据。曲园太史作诗证明之,今而后此诗定矣。”但俞樾为何说“‘江枫渔火’四字颇有可疑”,而“村”字是“千金一字”呢?因碑阴字数有限,俞氏不能展开说明。详加思考便会发现,“村”之一字,不但可以拨开本文开首的重重疑惑,也打通了整首诗的逻辑障碍。“江村”即江边的村落,“渔火”是渔船上的灯火。苍山日暮,正是家家灯火亮起之时。“江村”中的闪闪烛光与渔船上的点点灯火,都在讲叙着家人团圆的故事,而漂泊在外的游子于此时倍感孤寂和凄冷。“断肠最是黄昏后”,思家之心使诗人眼中的“江村”和“渔火”,都变成了剪不断的新愁。所谓“对愁眠”就是指对着“江村”“渔火”燃起的新愁而眠。而薄暮时分“江村灯火稀”以及“渔火闹黄昏”的生活规律,都将首句“月落乌啼”的时间定位在了黄昏。黄昏,太阳落山,月亮还未升起,乌鸦的噪声扰得客心缭乱,秋夜的寒气渐渐袭来,江村和渔船上家家团圆的灯火,引起了客子无限的乡愁,使之彻夜难眠,夜半钟声更增加了客心的惆怅。诗之叙事井然有序,并无所谓“律法未免太疏”之弊。

  再观首句,“月落”是否可作为黄昏的诗意表述呢?回答是肯定的。从物象上讲,“月落”不是准确的时间概念,一月之中,月落的时间随时在变,黄昏也可以有“月落”。元萨都拉《次王本中灯夕观梅》:“西楼月落已黄昏”;清钱澄之《过罗刹几》:“黄昏月落雁飞飞”;清陈世祥《幽晤》:“上弦月落黄昏院”等皆可作证。因此,“江村”和“月落乌啼”共同确定了本诗开始的时间即是指“黄昏”,这样前文的疑难可以一一迎刃而解。

  还原后的诗作也向我们提出了另外的问题。第一,为什么不直接用“日落”?第二,“江村”为何被改为“江枫”,且后者几乎成为唯一选择?首先,因为无论“月落”还是“江枫”,都具有更浓郁的诗意。月光独有的温柔和神秘,使其本身具有绝佳的审美价值。特别是在乡思类诗作中,月意象更具有勾起乡愁的独特功能。如张溢《寄友人》:“共看今夜月,独作异乡人”;白居易《望月有感》:“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因而在此诗中,“月落”比“日落”具有更强的情感投射。

  “江村”与“江枫”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作者创造的诗境,而后者是在脱离事实本身之后,读者再造出的诗境。“枫”字携带的色泽与内涵,超越了“村”字,在历史的选择中胜出。所谓诗境再造,通常发生于古典诗歌脱离创作环境后。在以纯文本形式传播的过程中,后世读者的审美实践逐渐代替作者本人的意、志、情,介入诗歌的修改,进行再创造。考“江村”之改为“江枫”,即属于此。“枫”字由来一是承接有关秋思的传统意象,自屈原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枫”与“江”结合以嫁接愁绪的表现手法得以不断继承发扬,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青枫浦上不胜愁”,就将美感与哀感发挥到极致。此外,枫叶与江水都有关于时间的暗示,前者来自由青转红的生物特性,后者源于“逝者如斯”的深入人心的生活譬喻;另一方面,“枫”还与“霜”经常联系在一起,如唐刘长卿:“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余干旅社》),宋张抡:“霜叶舞丹枫”(《朝中措·渔父》),这当然也是因为枫叶转红之际正是秋霜到来之时,秋季的寥落感扑面而来。“枫”字前与“霜”呼应,后与“江”结合,从季节轮常、时光易逝两个自然特性,触及人们伤时悲秋的穴点,给予了人力尚不可为的强烈暗示,因此打通了人心之间的共通感,愁绪得以叠加输出。

  由此可以回归原旨:诗中描述了一次偶然的泊岸经历,诗人恰于江边村落的闹忙中品尝到孤独。这个解释理顺了叙事逻辑,也忠实于作者的情感。然而诗人结愁的经历非人人可得。对读者来讲,观青枫渐转红的美感更易捕捉,“遵四时以叹逝”的愁绪更易触动。如果说原诗境来自于作者个人的生活体验,那么再造后的诗境则是接受者普遍的生命体验。传统承递和阅读记忆共同压制出了“江枫”的意象模板,模糊了“江村”的地理环境,也忽略了“月落”的时间定位,形成了一种不必服从理性的共通感受,足以越过其他一切,成为影响鉴赏趣味的判断力。(作者:刘宇耘,系山西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外国语学院教师)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生活消费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生活消费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中国生活消费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生活消费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中国生活消费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中国生活消费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中国生活消费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 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中国生活消费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zgshxfw@126.com 手机:13910910492(含微信)QQ:1176602562

相关文章

  • “阅读新时代”主题征文进校园北京站活动启动

       9月1日,北京市广渠门中学迎来一场特别的开学典礼,“阅读新时代”主题征文进校园北京站活动在这里启动。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工程师高玉峰、诗人彭敏等分别就“阅读力与学习力”“从地球到星空”“说不尽的苏轼”等主题为同学们带来系列阅读讲座。   该活动由中宣部出版局指导,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广西出版传媒集团主办。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 [阅读]

  • 《土里不土气》:知识农夫的里山生活

       看到《土里不土气》这个书名,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成语“土里土气”。在新华字典里,“土”是“本地的”和“不时兴”的意思,“里”是人居住的地方,而“气”则除了自然之“气”外,还有“精神状态”和“作风”之义。长期以来,在中国本土,人们是习惯以“洋气&rd... [阅读]

  • 《大地之上》:捕捉当代农民的精神成长

       王方晨的《大地之上》是一部反映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长篇小说。它以全国丰茂生态农业组织入驻大河湾香庄为背景,叙写村民们在乡村干部李墨喜带领下,在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地上建造新城并开启新生活的故事。《大地之上》以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丰富的细节,生动描绘了基层乡村的真实生态,敏锐捕捉当代农民的精神成长,揭示出当代农村的沧桑巨变。   作为小说的核心情节,现代农业组织入驻大河湾香庄,折射了祖国大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小说中,塔镇最早消失的村庄佟家庄,伴随着改... [阅读]

  • 《四合如意》:社交媒体中的“人”与“情”

       张怡微的最新小说集《四合如意》洋溢着浓郁的当代气息与现实感觉,微信、豆瓣、拼多多等日常软件进入小说的叙事空间,交织出社交媒介与人之生存的复杂关系。“情感”是破解这个关系网的关键。它在社交媒介的世界里表现出膨胀与贫瘠的双重面向:铺天盖地的情绪洪流与相顾无言的不知所措。在这亦真亦假之间,张怡微用“情感真实”戳破“如意”的一厢情愿,展示生存的残酷与人性的幽暗,在人物的“抒情限度”中... [阅读]